新闻资讯

NEWS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双碳”目标,对电力央企意味着什么?

2022-07-04浏览次数:2506

        自202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双碳”目标已经成为相关央企共同热议的重大话题。 


        “双碳”目标,对央企意味着什么?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对一个政策、一个宣言的实施,它还是央企完成历史使命的实践,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2021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企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指导意见指出,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单位,应当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双碳”目标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目标并纳入“十四五”规划当中。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电力央企纷纷发布了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及“十四五”行动计划,以期形成自身的绿色低碳核心竞争优势,稳步有序地实现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一流企业的先进水平,为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肩负历史使命作出积极贡献。


自觉肩负历史使命

        中央企业需要通过全面绿色转型以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在绿色转型的路上,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依托全省发电企业、重点排碳行业、能源结构等数据,搭建了碳排放、碳减排监测体系。该体系将对甘肃的碳排放、碳减排进行实时“全景画像”,助推甘肃省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甘肃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目前甘肃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碳排放、碳减排任务艰巨。构建该监测体系,有助于省内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调整,盘活全省新能源资源优势。据了解,该监测体系是在甘肃省电力公司前期搭建的“智慧观‘碳’决策分析平台”基础上建立的。监测体系依托发电企业、重点排碳行业等数据,梳理了甘肃省全省200多项碳排放因素,搭建碳核算模型。通过接入全省发电量、含碳排放发电量、零碳排放发电量、外送电量、重点排碳行业用电量等数据,监测分析碳排放指数、碳强度指数和碳汇指数,实现碳排放、碳减排的数据监测、指数计算和智慧预警。截至目前,碳排放、碳减排监测体系已接入省内60座火电厂、700多座新能源电厂的发电量及能耗数据,形成了符合甘肃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蓝图。


        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央企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需要。国家电投是国内较早布局储能、氢能的中央企业,自主设计研发出储能品牌“容和一号”,百千瓦级储能示范电站已在张家口建成;氢能品牌“氢腾”燃料电池步入产业化阶段,国家电投为2022年的冬奥会提供1000辆可续航600公里的氢能公交车。国家电投率先提出“综合智慧能源”概念,设计出24个场景的智慧能源模式。据了解,到2020年年底,国家电投的清洁能源比重达到55%,从风、光、水、火、核发电类型最齐全的传统发电央企,转型成为国内清洁能源装机第一位的绿色智慧能源企业。


        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央企探索模式创新,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作为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长子”,哈电集团已形成煤电、水电、核电、气电、风电、舰船动力装置、电气驱动装置、电站交钥匙工程等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布局。为不断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哈电集团近年来提出了“四个转型”:即由传统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型,由传统能源产品为主向绿色低碳产品和产业方向转型,加快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加快向国际化发展转型。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哈电集团正在针对东北目标市场,积极研发各类新机型,其中包括中速半直驱机型,175-5.2MW陆上机型、187-6.75MW海上机型等。”相关数据显示,风电、光伏未来十年还需至少实现7.2亿千瓦的增长。据此测算,风电、光伏接下来每年的新增装机将不低于7200万千瓦,未来发展大有可为。趁势而为,哈电风能推出了HE175-5.X大基地陆上风力发电机组,该型风力发电机组继续沿袭永磁直驱技术路线,并充分吸收了现有陆上及海上机组成熟运用经验,柔性功率可调,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针对东北不同风区条件,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产品,达到最低度电成本,实现风电场投资收益最优。


        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央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有助于树立央企负责任的国际减排形象。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明泽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我国能获得‘一带一路’沿线30%的市场份额,即约30台海外市场机组,将直接产生近1万亿元的产值,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全寿期将产生约3万亿元的产值。”近年来,核电“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核电“走出去”也正迎来国际市场的新契机。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已有核电、正在发展或需要发展核能的国家有40多个,预计到2030年,这些国家将新建近100台核电机组。目前“华龙一号”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开展了与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南亚近20个国家的核电项目合作。马明泽进而向记者表示,加快推动“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核电产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务实合作水平,彰显“中国制造”实力。


积极应对挑战

        我国能源结构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85%;每年由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近90%,其中煤炭作为“碳排放大户”,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能源排放总量的79%。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低碳时代正在引领新一轮能源革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已是大势所趋。


        华润集团强化节能环保降碳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逾171亿元,实施燃煤发电机组和水泥窑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汽轮机通流优化、沼气余热回收利用、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污水处理提标、煤改气等2000余项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改造提升项目,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综合能耗、供电煤耗、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主要节能减排指标逐年下降、持续向好。


        近年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规模日益扩大,成本大幅下降,日渐成为全球能源利用的趋势。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5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将占到全球电力结构的50%以上。尽管如此,能源系统作为人类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子单元,其发展进程会受到诸多因素制衡。正如世界可再生能源理事会前主席赫尔曼·希尔所说的那样:“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也是具有不同功能的两种能源系统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


        中广核集团早在2010年就率先投身太阳能热发电业务,依托“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稳步建设“中广核德令哈50MW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已形成太阳能热发电核心能力,实现了技术层面的突破。经过多年的运行摸索,中广核德令哈50MW示范项目结合实际运行经验总结出多项光热电站特点。光热电站自带储能功能,可以做到像气电一样的启停调峰,连续发电的最小出力可以降至20%,优于煤电的40%。截至目前,中广核集团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已申请太阳能发电相关集热、储热、核心设备等方面专利54项,其中授权专利18项。


        将科技创新融入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阶段以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电网解决新能源技术难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国家电网总经理张智刚认为,与新能源快速发展趋势相比,当前许多技术难题亟待攻坚突破。“这要求我们从服务能源清洁转型的实际需要出发,持续深化电力系统基础理论、新型应用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集中突破柔性输电、直流组网、大容量电化学储能、电制氢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 张智刚说。据记者了解,国家电网将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过程划分为转型期、建设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转型期,新能源主动支撑、虚拟电厂、柔性输电、系统安全运行和控制等技术逐步成熟。在建设期,大容量电化学储能、电制氢、CCUS、直流组网等技术取得突破。在成熟期,CCUS、电制氢等技术在实现突破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主动拥抱未来

        “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意味着中国庞大的能源系统将迎来全面的低碳转型。在迈向“双碳”目标的道路上,充满机遇,也将面对挑战。央企利用雄厚的资金和成熟的技术积累发挥后发优势,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崭露头角,提供绿色革命进程中的“央企方案”。


        ——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节能坚决响应国家战略部署,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将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转化为路线图和时间表,积极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指出:“中国节能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构建‘1+3+3’双碳战略部署。”所谓的 “1”是中国节能“以成为世界一流的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服务商为宗旨”的双碳愿景,在尽早实现自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致力打造成为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军者以及低碳零碳负碳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智力供给能力以及示范带动能力,力争成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参与者、突出贡献者和积极引领者。第一个“3”是中国节能将分三个阶段逐步推动双碳愿景的实现。第二个“3”是中国节能将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自身减排三大角度作出具体工作部署,构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业务布局,持续迭代创新涉碳技术产品服务方案,积极引领中低排放型企业“双碳”行动。


        ——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推进高质量发展。加深与其他能源企业合作力度、探索绿电交易商业模式是中国海油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思路。据中国海油发言人称,“到2025年,中国海油用电总需求将达到150亿度,拟开展绿电替代80—100亿度。中国海油将继续推进渤海二期、三期岸电工程”。与此同时,中国海油还将积极发掘陆上绿电供应能力,择优获取陆上风光资源,开展绿电跨省交易,试点签署多年期绿电采购协议。在渤海海域,中国海油将开展蓬莱油田分散式海上风电供电项目。中国海油在摸清资源的基础上,大规模推进渤海海上风电并入油气平台电力组网,并通过岸电与陆上大电网相连,保障平台稳定供电。中国海油计划未来将大规模开发深远海浮式风电为海上油气平台供电,多余电力就地制氢用于海上电力组网调频调峰或送回陆地满足陆上用氢单位需求。


        ——自主创新,强化央企在低碳、零碳、负碳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有企业相对资本雄厚、资金充足、人才储备较多,掌握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方面始终是中坚力量。


        ——提升中央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国家能源集团依照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健全“双碳”组织体系,各部门及单位职责进一步清晰,碳资产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培训总部及子分公司低碳发展相关人员,加强宣传工作。国家能源集团将全力完成国家保供任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成年度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任务。国家能源集团还将夯实碳资产管理基础,探索绿色金融支撑能力,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比如,完善碳账本,确保纳入碳市场控排企业100%完成履约。再比如,生态林建设和碳汇工程全面推进,全年造林2万亩以上。


        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接下来将突出抓好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一企一策”有力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各央企深刻认识到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把节能环保降碳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肩负起中央企业节能环保降碳的主体责任,践行社会责任,开辟出一条央企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粤公网安备 44049102496412号 粤ICP备17084262号